
《僧人心態:從道場到職場,訓練你的心,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》 |
「你準備好放下焦慮、迎向內在平靜了嗎?」
本書金句
「僧人心態是訓練心智,找到祥和、平靜和人生目標的永恆智慧。透過放下、成長、付出三階段,過著不焦慮、有意義的人生!」
前言
在這數位時代,焦慮與迷惘似乎成為常態,而傑‧謝帝,這位曾是商學院高材生卻選擇出家,而後還俗成為「數位世代心靈導師」的新生代思想領袖,透過他的第一本著作,為我們帶來了一份珍貴的指引。本書精煉了他三年僧人生活所學的古老智慧,結合現代生活的實用步驟,帶領讀者體驗「放下 → 成長 → 付出」的三階段旅程,旨在幫助我們擁抱「僧人心態」,處理痛苦與焦慮,提升專注力、人際關係與幸福感,最終過著有意義、不焦慮的人生。

重點摘要
- 僧人心態的起點在於重新定義「成功」,選擇追尋內在的喜悅、自信與祥和,而非世俗所熱衷追逐的一切。
- 僧人心態是訓練心智、活在當下的方法,透過「放下 → 成長 → 付出」三階段實踐。
- 放下階段包含:認識身分認同(你不等於你的想法)、克服負面情緒、善用恐懼的力量及釐清意圖。
- 成長階段包含:找到天命與人生目的(蠍子的本性)、建立有能量的例行活動、駕馭心智與放下我執。
- 付出階段包含:實踐感恩(世上最有力的解藥)、擁有圓滿人際關係(觀察人群百態)及透過服務(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)貢獻世界。
- 僧人心態提供實用建議應對人生得失,例如失戀時要相信自身價值,失落時為感受客觀評分,失業時將時間視為另一種財富,失眠時寫感恩日記。
應用行動方案
- 每天睡前寫下感恩日記,減少雜念,以滋養更好的睡眠品質,作為實踐「感恩」的第一步。
- 嘗試為感受客觀評分,面對失落時能將痛苦與錢財或親人逝去等情境比較,使痛苦變得可以承受。
- 利用靜心練習中的「呼吸」,每天撥出幾分鐘專注呼吸,學習清除腦中雜音,停止胡思亂想。
問題討論
- 應如何平衡僧人心態所強調的「無我犧牲」與現代社會追求「個人成就」的價值觀?
- 在極度喧囂和資訊爆炸的數位世代,如何有效地實踐書中提出的靜心練習,並維持專注?
- 「為什麼無法透過追求幸福來找到幸福」?具體來說,僧人心態指引的真正幸福道路是什麼?
總結
傑‧謝帝的這本著作不僅是一個故事,更是一份實用的現代心靈指南。它將古老智慧精煉成可操作的步驟,鼓勵讀者擺脫社會制約,重新設計人生,找到真正的目的與平靜。透過放下執著、不斷成長並服務他人,我們都能培養出「僧人心態」,在混亂的世界中找到內在的力量,過上不焦慮且有意義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