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丹麥式幸福工作法:為什麼丹麥人下午4點就下班?能高效工作、兼顧家庭又身心平衡的78個思考》 |
「為什麼丹麥人下班這麼早,卻穩居世界競爭力與幸福感前茅?」
本書金句
「工作的目的不是犧牲生活,而是讓生活更充實。能有效率的工作,是因為你已經決定了工作結束的時間。」
前言
本書深入揭密丹麥人頂級幸福感與頂尖競爭力的關鍵,旨在激發讀者對東亞文化中窮忙、爆肝工作模式的反思。透過社會學家長達十五年的田野觀察與訪談,本書歸納出丹麥獨特的工作與生活哲學。丹麥之所以能以每週工時三十七小時、享有五至六週有薪假,卻仍保持壓倒性的工作產出,其祕密在於一套以「人生的優先順序」為核心的價值體系,重新定義了工作、時間與人生的意義,為讀者提供了兼顧效率與幸福的藍圖。

重點摘要
- 決定工作方式的關鍵是「人生的優先順序」,丹麥人勇於取捨以享受與親友共處的美好時刻,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。
- 尊重彼此的「時間價值」,主管對失敗保持寬容,並採宏觀管理,不 double check,藉此激發員工的責任與熱情。
- 丹麥式人際關係以解決問題為目標,強調坦白溝通,質疑與表達意見時做到對事不對人。
- 工作不僅是賺錢的手段,更是實現「身分認同」與「自我成長」的途徑,社會正向鼓勵轉職,追求成為想要的自己。
- 無論工作或家事育兒,皆視為「夫妻共同參與的專案」,雙方互相支持,共同貢獻社會。
應用行動方案
- 每天開始工作前,明確決定工作結束的時間,以此作為提升專注度與工作效率的動力。
- 積極運用彈性工時及居家上班制度,將省下的時間用於享受私人生活或陪伴家人。
- 參考丹麥經驗,會議須設定精準的結束時間並制定議程,確保討論聚焦於核心目標。
- 檢視工作中的形式、手續或規則,大膽捨棄不必要的官僚流程,創造更多時間價值。
問題討論
- 面對東亞文化中「努力、忍耐」的工作觀,你認為可以如何融入「不勉強自己」的丹麥主張?
- 在你的職場中,如何具體落實「尊重彼此時間價值」的原則,例如減少不必要的郵件副本或雙重核對?
- 如果工作是為了「自我成長」,你目前的工作是否能幫助你成為「想要的自己」,若否,應做出何種調整?
- 你認為台灣的企業文化或社會制度,最需要向丹麥學習的「架構」或「價值」是什麼?
總結
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一套高效率的工作「方法」,更重要的是引導我們反思「工作對自己的意義究竟為何」。透過對比東西方的工作觀,本書鼓勵讀者即使無法全面複製丹麥的福利制度,仍能吸取其核心思維,例如珍視彼此的「時間價值」與對人生的「優先順序」做出取捨。這套聰明自律的幸福工作法則,幫助我們在短工時內創造高產值,最終實踐屬於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平衡,達成頂級的幸福感與競爭力。